有关说课稿模板合集十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10篇,欢迎大家分享。
说课稿 篇1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角的度量》这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的大小比较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的基础。本课教学选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角作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自主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角的度量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说学情
学生对于角的有关知识已有了初步的体验,知道角度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一部分学生已经对量角器有所了解,但绝大多数学生几乎没有用量角器来测量角的体验,具体角的大小概念还没有形成,显得比较抽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说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教学时要注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按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讲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
知识目标:让学生在操作探究中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会用量角器正确量角的度数,知道角的大小与角两条边的长短无关,而与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对比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认真细致有序操作的学习习惯。
情感目标:鼓励学生大胆的去尝试,形成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四步探究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观察思考、归纳总结,从而解决问题。
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掌握测量的技能,同时把量角和估角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生头脑中角的大小的表象来帮助测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为实现以上目标,突出重、难点,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我根据有效教学理念和要求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激趣引新,启动思维。
让同桌之两人在纸上画角,根据你们一定的方法来判定谁画的角大的方法。老师也拿出两个角要学生说说哪个角大?答案不一,正当学生疑惑不解的时候,我及时为他们解开疑团:要准确度量角的大小需要用到量角器,顺其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角的度量》和本节课要研究的重点。
2、自主探究,实践操作,激化思维。
(1)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
我首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观察交流的方式认识量角器,为了规范语言,同时也为了让学生有更充分的认识,在学生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后,出示课件,分别标出量角器的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和90°刻度线,并进一步细化知识,让学生知道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来表示。因为角的刻度的大小已有了约定俗称的规定,所以我继续利用课件来演示将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应的角的大小是1度角,记作1°,让学生充分感受到1度角的大小,形成正确的表象。
(2)尝试量角,归纳方法。
让学生学会使用量角器正确量角的度数是本节课的重点,如何突出重点呢?我在这一环节,先让学生合作学习,自由量角,然后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角的度量方法,这样不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角的度量方法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我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让学生直观形象了解量角的完整方法,然后出示一个开口方向不同的角要求学生读出它的度数,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角的开口方向不同,测量的方向也不同,从而理解量角器上两排刻度的用处。又出示三道判断题来巩固量角的方法。此外,我根据学生的汇报,将度量方法编成了口诀:“点对点,边对边,读数内外要分清。”至此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完成了对角的度量方法的发现和总结。
(3)学习例一,明确角与边的关系。
学生在学习了角的度量方法后,当然想一试身手,于是我鼓励学生用量角器独立量例一中的角,比较它们的大小,用课件演示测量第一组角,用“你能发现什么?”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明确角与边的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长短无关。
3、实践应用,强化新知,深化思维。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获取成功的体验,本课我设计了如下练习。
(1)基础训练题:内容是课本第38页“做一做”的三道题目,目的在于巩固学生量角的方法,积累一些常见角的大小的表象,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
(2)创新练习:我创设了用三种不同角度向前抛物的生活情境,(就是学生上体育课掷铅球或手球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到底哪个角度抛出的物体才是最远的?将数学问题的研究置身于生活中,让学生拓展视野,体验解决生活问题的乐趣。
(3)挑战练习:“猜一猜”,要求学生猜测被遮住的角的度数,并说明原因,在学生的解释说明中,量角器内外刻度的使用方法又一次得到巩固。以上设计我力求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同伴交流,感知和理解知识形成的全过程。相信这节课学生不会被枯燥的内容所困扰,而是主动、活泼地接受新知,在潜移默化中对数学产生兴趣,体会数学的真正魅力。
说课稿 篇2【教材分析】
《月球之谜》是一篇非常有趣的介绍月球知识的文章,从皓月当空的美好景象落笔,说到人类第一次登月后看到的月面,接着列举了一些与月球有关的不解之谜,最后以 “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结束。本文旨在让学生了解月球相关的知识,展示月球神秘的魅力,激发学生探索月球和宇宙奥秘的兴趣;同时积累一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句。
【教学目标分析】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掌握“夜幕、降临、悬挂、曾经、奥秘、探索”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面的基本情况,以及课文提到的和月球相关的未解之谜。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4、积累一些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
了解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文中写了月球哪些不解之谜。
难点:
利用资料交流、古诗句积累和想象等手段,引导学生真正感受月亮的神秘和魅力,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法学法设计】
1、教法:针对教学内容,我打算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形象思维训练。从图中理解体会,教师通过“教、扶、放”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以情景教学法、美读感悟法、质疑问难法等方法激发兴趣,使其乐学,从而提高 ……此处隐藏12734个字……>《春夜喜雨》是首五言律诗。本单元共有八首关于春的古诗,对于它们的学习,关键在于学习诗歌方法的掌握,达到教就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春夜喜雨》这首诗抓住春雨的特点展开。本诗写于公元761年春,杜甫这时在成都定居两年,从上年的冬天到本年的二月间,成都发生旱灾,经历了旱灾的人,最懂春雨的可贵,所以当春雨来临之际,杜甫欣喜非常,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在诗中描绘了春夜雨景,欧歌春雨滋润万物之功。
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2、品读诗文,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和作者内心的情感美
3、再次朗读古诗,深入体会古诗的语言美
4、学习本诗的写法美 全诗教学的重难点就是感受是的意境美、情感美和语言美
说教学安排:
一课时
说学情:
本班学生虽已学会理解诗意的方法,但在运用上还不是很熟练。
说教法:
我采用预案导学法进行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 合作学习,然后学生交流展示,教师再指导,再总结。
说教学流程:
1、根据题目确定朗读基调后,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把握朗读节奏,找出韵脚,明确押什么韵,然后朗读体会古诗和谐的韵律美。
3、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来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和作者的情感美,在此基础上再次朗读古诗,读出诗人的内心情感。
4、品味古诗语言的凝练美,着重抓住“知、潜、重”三个字来体会。
5、学习本诗的写法
6、教师小结,指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
课堂练笔:要求学生发挥你的丰富合理的想象力,为“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描写一幅画面。此环节的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说课稿 篇10一、设计思路:
大班幼儿的知识、生活经验逐渐积累,他们对具体形象性作品产生了良好的兴趣。因为儿童天赋的直觉和敏锐的感受力,使他们容易与作品达到相通,又因为儿童(知识经验少,思维框框也少,当他们面对具象性作品时,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和创造,容易与作品达到交流和沟通。
我为儿童选择了欣赏《奔马》。一方面,幼儿可通过观察马的神态和身体动作来感知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整个画面的色调,构图等方面来感受作品的意韵。因此,在整个主题活动设计中,我努力做到,扩充幼儿的知识面,开阔眼界,增加幼儿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培养幼儿对艺术欣赏的敏感度。
二、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引导幼儿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有关马的资料,培养幼儿细心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2、激发幼儿对美的整体感受,学习用体态、动作表现奔马的激昂情绪;
3、欣赏用灰、浓、焦墨色和线条画出的奔马,感受奔马的气势和力度。
三、重难点
依据教材和活动目标,我把重点定位于幼儿对没得整体感受。难点定位于用灰、浓、焦墨色和线条画出奔跑的马。
四、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有关马的图片、图书及其他;
2、视频《群马奔腾》;
3、图片《奔马》、《群马》;
4、油画棒、水彩笔、纸等。
五、教法、学法
依据幼儿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征,我准备采用直观演示法、活动实践法、谈话法组织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主动参与,从而引起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幼儿可采取自主探究法、讨论法进行学习,鼓励幼儿多开口,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增强幼儿对美的感悟能力。
六、活动过程:
准备部分:认识马,丰富知识。
1、视频《群马奔腾》,激发兴趣
提问:①你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这些马是什么样的?(引导幼儿仔细观察马的外形特征,帮助幼儿初步了解马的具体结构)
2、设置悬念,引起幼儿思考
①你们知道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千里识途的马吗?人们为什么这样叫马呢?
②你们知道吗,为什么马是善奔快跑的呢?
③你还在哪里看见过马?它是什么样的?
3、鼓励幼儿在成人的帮助下,从图书、图片、电视、广播、电脑网络中查找,收集马的各种资料,了解有关的知识与信息。
进行部分:欣赏《奔马》,培养审美情趣。
1、组织幼儿将收集到的马的信息、知识进行交流(图片、图书等)
2、提问:你喜欢马吗?为什么?
3、讲述有关马的故事:
4、出示作品:《奔马》
(1)提问:
①画面上的马在干什么?
②从什么地方看出马在奔跑呢(注意观察马的身体动作)
③你觉得这匹马的体魄怎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④这匹狂奔的马心情会是怎样呢?(引出激昂、奔放等心情)
⑤如果你是这匹狂奔的马,在大草原上奔驰,你的心情会是怎样呢?
(2)配上《群马奔腾》音乐,整体感受作品的气势和力度。
(3)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看到画家徐悲鸿的《奔马》,这是一只非常欢快,自由奔放的马儿,他有一股强大的力量,一股勇往直前、不怕困难的勇敢精神,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把马儿始终作为人才的象征。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学学马儿在草原上欢快、自由的奔跑呢?
5、绘画《奔马》,感受体验美
(1)欣赏《群马》《奔马》。
提问:
①马好看吗?你喜欢吗?你觉得马的什么地方你最喜欢?为什么?(注意观察用灰墨画的身体,浓墨点的五官,焦墨扫的马尾)
②你们知道用什么样的笔墨来画马的吗?为什么能使我们感到马的气势和力度呢?
(2)教师边讲解、边示范。用大块灰墨摆出马的体态,刚柔并济的几笔写出四肢的主要肌骨,浓墨点五官,焦墨扫马尾。
(3)幼儿自由作画
(4)作品展览
儿童自由分析绘画产生的不同效果,让幼儿自己发现存在的问题
结束部分:
1、用收集来的图片,图书,放置到橱窗向全园幼儿展示,普及有关马的知识,学会对美的欣赏。
2、鼓励幼儿尝试多种画马的方法,进行创作,将绘画作品向全园幼儿展示。
七、小结
这是一个整合性的美术欣赏活动,围绕着欣赏《奔马》进行,帮助幼儿掌握相关知识技能。
活动中,我采用多种形象、生动的教法帮助幼儿掌握知识。在准备部分,我采用视频教学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提出悬念问题,鼓励引导幼儿运用多种途径、方法,通过自身主动探索获取知识。在进行部分,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时间,创设多通道感受、体验作品的条件,使之与作品进行交流,运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审美感受,运用展览形式,幼儿将学到的淡、浓、焦墨的画法,运用到作画中去,不仅提高幼儿创作兴趣,也鼓励了幼儿的创造性表现。在结束部分我组织全园参观展览,进一步激发幼儿对美的理解。
通过我和幼儿的紧密配合,我相信这一节课一定能实现我所确定的活动目标,并突破活动重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