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说课稿模板锦集九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从小学到初中,意味着学生从一个小学生成为一个初中生,是学生发展中的新阶段,学习的环境、学习的任务都有了变化,因此,引导学生积极面对新的环境,以愉快的心情接纳新的集体,新的老师和同学,更好地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是本课设计的意图所在。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自己所在的学校,了解中学与小学的不同之处,包括同学、老师、环境、课程等方面发生的新变化。认识中学的学习环境,尽快适应中学新的学习生活。
2、 能力目标:通过“新学期、新面貌”的活动,更深入地思考怎样尽快适应中学新的学习生活,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并与同学分享。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充分认识展现在自己面前的中学生活的各种新变化,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的学习生活。
教学重点分析:中学与小学的不同之处。
教学重点:如何引导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生活。
二、说学生
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环境,要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新的学习环境,面对新同学与新的班级,与同学友好相处,对新的学校和班级产生一定的归属感,同时对初中生活充满兴趣,满怀信心地迎接初中生活。
三、说教法
授课理念:坚持“还课堂于学生”的教学理念,立足于学生的“学”,在开放性教学中,结合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真实体验。构建“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
授课思路:本框内容分目,首先学习第一课第一框第一目“初中生活新体验”。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是其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中学和小学相比,无论在同学、老师、校园环境还是在课程设置上都有很大变化,通过互动游戏把这些变化带给七年级新生新鲜感,让学生体验初中新生活,珍惜新起点。其次以活动课的形式,学习第二目“珍视新友谊”和第三目“与新朋友结伴同行”。因为在进入中学最初的阶段,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也是能否适应中学生活的问题。而在这一方面可能存在比较明显的个体差异,有的能迅速地和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的也许历时三年也未能建立起来。因此对这一时期的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辅导是十分必要的。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教师在正式组织本单元教学前,先让学生翻翻上册的教科书,让他们与同桌分享看到如此精美、漂亮的教科书的心情。并利用好本书的“前言”,简明扼要地介绍思想品德课程将要学习的内容,本书的特点及学习上要注意的问题。以上处理应该是生动活泼的,而不是严肃的、说教的。让学生对你所教的学科留下美好的印象,憧憬着将来的学习,这样你就成功了一半。
(二)新课讲授
(一)初中生活新体验(板书)
(学生发言或小组讨论,提示:比如军训生活的紧张有趣、心理压力的增大、学习内容的复杂等等。)
师:同学们刚才都谈到了新生活带给自己的兴奋和不安。兴奋是因为那么多新奇有趣的事物等着我们去认识,不安是因为还有那么多我们未曾了解的问题。我想,同学们肯定急于想知道的东西很多,比如我们的学校是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它对我们有什么要求和期望?比如各科老师是什么样的性格,是和蔼可亲还是严厉苛刻?再比如班里的同学,谁爱学习,谁比较淘气,谁能和我成为好朋友?还有,我们这个班集体会是一个什么样的集体,是一盘散沙,还是团结和睦?这么这么多的问题,有些需要我们认真观察,有些需要细细调查,当然也有一些可以通过相互交流来获得信息。
学生发言:
1、自己对学校的印象——教师总结出学校的特色及对学生的要求。
2、介绍自己,其他同学谈对他的初步印象。
3、说出自己最喜欢班上哪位同学,并说明理由。比如喜欢他的幽默?健谈?坚强?自己有没有与他相似的地方,或者想在哪些方面向他学习。被说到的同学要做出回应,比如对方的评价是否恰当、全面,其他的同学也可以进行补充。
4、介绍自己通过几天的相处后,与哪位同学比较谈得来,或者已经成为了朋友,并说明互相吸引的理由和过程。
师:听了大家的话,我觉得许多同学已经对新的生活开始逐步适应了,对其他同学也已经了解很多了,有的甚至成了朋友。所以,这个“陌生”的环境对我们来说其实也不那么陌生,小学的同学、朋友很多不在身边了,但我们又有了新的朋友,而且这段新的友谊将陪伴我们走过三年的求学路程,让我们不会感觉到孤单、寂寞。所以,希望同学们能珍视我们的新友谊。
活动 A:校园里的新鲜事之超级模仿秀
1.活动形式:游戏,,学生分成两组,互相一模仿新鲜事,一竟猜,进行竞赛.
2设计目的:通过寻找“校园里的新鲜事”的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学生活的各种新变化,领悟积极适应中学生活的重要性,珍惜初中这个新起点,体验成为一名中学生的快乐。
3、活动班级:七年级一班
4、活动过程
第一步:“校园里的新鲜事”竟猜活动。
第二步: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在各小组间巡回,给予引导和鼓励同学发言。注:老师提醒学生新鲜事的范围包括;校风,笑貌,规章与小学的异同等.
第三步:开展竞猜活动,教师主持小组之间的竞猜活动,鼓励两组同学模仿和回答;教师对其进行引导和补充同学的回答。
第四步:教师小结。
第五步:组织学生围绕“中学与小学的差异”分小组讨论。
第六步:指导学生着重从“开设的课程、上课时间、学习特点”等方面探讨中学与小学的不同之处。
第七步:教师总结。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可单独评价,也可采取项目评价,以每一小组答案的正确性、完整性作为评价标准,最后的补充填空可以采取自由抢答的方式。教师应对同学们在竟猜活动中的积极性给予充分肯定和赞赏;肯定同学们在竞猜活动中流露出的喜欢自己学校的心情,并举例说明;指出可能有的同学对自己目前所在的学校并不满意,或并不喜欢学校的同学,这也是很正常的,可以理解的,同时应引导这部分学生从积极、乐观的角度思考问题,发掘学校的优势所在。通过分组讨论活动考察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归纳能力,作为评价标准。
过渡:进入新的环境,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学生回答略。教师概括为两种感觉:作为一名中学生既感到很高兴,但又感到孤单。怎么消除孤单呢?就需要我们结交新的同学、新的伙伴。
(二)珍视新友谊(板书)
活动 B:“认识你,记住我!”
1设计目的
增进同学们相互认识了解, ……此处隐藏13219个字……探讨。
讨论内容:
题材:苗绣内容人物,动物,植物,几何形。
寓意:是苗族人对历史的纪念,对生活环境的记录,对生命的祈福。
造型:苗族人把出现在祖先神话故事里的人物和动物,动物和动物组合在一起,是对祖先的一种纪念。
色彩和构图:银色,黑色,红色,绿色等,构图饱满,对称、连续。
接下来的环节是本课的难点,通过整理,让学生理解苗绣的艺术特色与苗绣文化内涵息息相关,理解苗绣是苗族人精神支柱之一,是苗族人怀着对上天,祖先顶礼膜拜的心态来完成艺术作品的。
5、苗绣的艺术特色:
题材:几何、动物、植物、人物。
造型:夸张,组合自由。
色彩:色彩艳丽
构图:饱满,对称、连续。
寓意:记录、纪念、祈福。
6、再次带领学生欣赏苗绣作品及服饰,加深理解苗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
7、在完成体验的环节里,以小组合作形式、选取喜欢且适合的图案,装饰一件有特点的苗衣。进行一场苗族服装秀的表演。
那么,在整个课堂里,教师秉承了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欣赏,感受苗绣作品时,在视觉和触觉上都能得到体验和震撼,填写欣赏卡的环节里,自主体验,合作探究。师生互动的环节里,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合作意识,参与意识,做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见解和认识,希望各位老师能有所收获。
说课稿 篇9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
众多的人口第一课时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教材编排是以人口—环境—资源为主线,正确阐明了人地关系,学习本课内容是学习本章其它部分知识的基础,也是为今后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社会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确定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知道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掌握我国人口基本国策;通过读图,找出我国人口分布情况等。
技能培养: 学会计算人口密度;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关注社会,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图表、数据、文字材料等,分析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教育:通过讲述我国人口,使学生认识中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初步树立必须实行计划生育国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加强我国国情、国策等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我国人口基本国策及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理由是计划生育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基本国策,同时也为初三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打下基础。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上人类在改造自然发展生产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受到自然、经济、社会历史等因素制约。这些知识是学生必须认识的内容。)
难点: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或影响。(理由是根据初一学生的认识水平及学生大多缺乏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要求及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本节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质疑,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运用读图分析法、启发诱导法、分组讨论法。
三、学法指导
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读、思、议,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读: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习惯和能力。思: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议:学生围绕教师的质疑,展开讨论,进一步理解知识。
四、教学程序
问题导入: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是哪个国家,我国在1995年抽样调查、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总人口是多少,分布情况如何,过多的人口带来哪些问题或影响,该如何控制?(理由:一方面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对我国人口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兴趣,同时可对本课学习的内容有个粗略的认识。)
探究新知,师生互动:[课件]播放一组人口众多的照片和录像ィ嵛剩菡庑┱掌和录像给大家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学生自由发言)师归纳小结。(能使学生感性认识我国人口众多)接着展示[课件]我国人口增长图师指出1995年、20xx年世界人口总数,并让学生计算一下,当时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启发学生从图中发现“我国人口数量多、增长快”及引导学生分析研究840年—1949年百年多时间与1949年—20xx年50多年时间人口增长情况,并讨论分析其原因。[课件]显示“全国各省级行政区的人口数量(1999)”图[提问]我国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哪个,人口最少的省级行政区是哪个?(学生读图回答)(通过这些数据,使学生更加充分地认识到中国人口数量多的特点,各省数量相差大,为学习下一知识点作基础)接着师也联系一下本地实际(加强乡土教育)针对前面得出的结论,师分组让学生思考讨论:我国人口数量多,增长快,给我国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或影响(设计意图:可使学生充分认识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有利于加强我国国情教育,可培养学生识图和解题能力及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接着设问:针对我国人口众多,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那么应用什么方法解决?(前后衔接,通过学生思考、回答,突破重点)
关于人口密度教学:可以这样转入,我国人口众多,这么多的人口分布在哪里?从地图上怎么阅读?一个地区的人口疏密状况用什么表示,怎样计算?为了理解人口密度启发学生计算江苏、山东、新疆、西藏四省的人口密度(作业本),并根据结果思考:我国人口分布有何特点?(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充分理解人口密度,并为学习接下来的内容作准备,同时可提高学生探究问题能力)
显示“中国人口密度图”[读图提示]1.A、B两点的人口密度各在什么范围?2.我国哪些部分人口密度大,哪些部分人口密度小?3.我国人口界线是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4。在图中找出人口密度最大的省和人口密度最小的一个自治区。师指导学生读图,归纳小结。(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为突破重点奠定了基础)[课件]闪烁“黑河、腾冲”的名称和之间的人口界线ィ嵛剩萑丝诮缦叨南、西北两部分面积和人口占全国的比重各是多少?学生回答基础上小结: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东南部稠密、西北部稀疏(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互动,层层设问推进,实现重点的突破)
归纳小结:根据本节课知识内容和特点,对照地图采取概括式小结方式(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及时巩固,加深对所学的知识运用,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能力)
反馈练习:为了真正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引入练习
板书设计:
人口总数:1995年20xx年
人口最多的省区和最少的省区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影响
人口增长快
最大的省区
人口密度人口国策
人口分布界线最小的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