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汇总10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0篇,欢迎大家分享。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1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八单元第一节课的内容,在本课中渗透了概率的思想,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实践------验证,经历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对一些简单事件的可能性进行进行描述,并和同伴交换看法。
3、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并在和同伴的交流合作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到事件发生存在可能性,并能描述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学难点: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是不同的,能根据已知条件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进行比较。
说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的主线是: 摸球实验-------机智问答-------解释生活现象-------描述生活现象。 从摸球实验入手使学生理解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通过摸球游戏引入可能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采用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可能性有大有小,并找到其中的规律。学生经历了猜测,实验,验证的过程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另外,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积极参与游戏,学会简单的推理方法,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游戏中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推理能力及良好的学习态度。
机智问答,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课重点,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对应的问题,拓宽学生的思路。 帮小明解释生活现象,将知识从纸上延伸到生活中,学生明确学习了可能性之后有什么用呢? 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
用所学词语说一句话,来描述生活中的事情,学生可以更加灵活的运用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来联系实际,阐述生活现象,进行简单的推理,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来解决问题。
在如何突破重难点时,注重学生的体验,提出问题后,先猜测结果是什么?再实践验证,看看实际和猜测是否一致。使学生经历知识探索的全过程,从而感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2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周长的一般意义及长、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1) 给出了两种计算的方法:一种是直接应用周长的含义将各边的长度连加; 另一种是根据长、正方形边的特征列出简便的计算方法。不仅体现算法多样化,同时体现了思维的不同水平。
(2) 在探索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概括长、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公 式,以便在解决问题中灵活运用,体会数学的抽象和简洁。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知道了它们都有4条边,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在上一节课学生学习《周长》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就是4条边的总和,这些都是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基础。三年级的学生还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在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经历,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学生在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公式时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具体情况,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 结合实例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创新能力。
3. 在探究周长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说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本着课程标准,我在认识了本节课教材在整个知识结构中所处的地位,考虑学生认知情况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3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认识几分之一,是苏教版20xx秋季版三年级上册第87—88页例1、例2。
二、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分数的初步认识” 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分数的教学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是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二次才是系统的学习分数知识。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以后学习分数、小数等知识以及分数应用题是十分重要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
2.能力发展点:亲历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3.情感渗透点: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及自主学习的精神。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4.创新开发点:通过折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创造几分之一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的思维品质。
三、说教法
1.转变角色 放手促学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存在着主体性的巨大潜能,他们完全有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做自己行为的主人”。因此,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我努力创设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生生交流,亲力探究新知的全过程。体会到探究的快乐,成功的欣喜,合作的愉悦。
2.联系生活 引探创新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就是巨大的数学课堂”。因此,本节课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认识几分之一,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鼓励学生创造出几分之一,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3.创设情境 升华认识
小学生思维活跃,但只有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他们的聪明智慧才能充分施展发挥,他们的真情实感才能毫无忌讳的流露。针对这一点,我以学生喜欢的野餐为主线,创设教学情境,唤 ……此处隐藏9355个字……阴影部分可以用1/2表示2414吗?加深对分数的理解。
2、 提高练习:让学生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学以致用。
3、 拓展练习:一条长1米的绳子,把它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 )米,也就是( )。
六、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10一、教学内容:
西师大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旋转与平移》第1课时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结合生活中实例,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2、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生活中的常见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二)能力目标:
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能积极参与对旋转与平移现象的探究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对身边与旋转和平移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
2、充分感受数学乐趣,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三、教学重点:
能判断生活中的旋转和平移现象
四、教学难点:
1、对没转到一周的旋转现象的判断,如荡秋千。
2、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抽象思维。
五、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朋友卡;
2、陀螺、风车、学生学习环境中的书、文具盒、桌椅等;
六、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你们平时课外喜欢玩什么呢?(弹弹珠、踢键子、滚铁环……)你们的课外活动真是丰富多彩呀!今天,老师打算带大家出去玩一玩,想去吗?(想)那就跟我来吧!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联系农村孩子的生活经验,自然地引入新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探究旋转与平移现象。
旋转现象(12分钟):
1、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师:老师先带同学们到公园来玩一玩,你们能说说公园里的小朋友都在干什么吗?(出示课件1)
同学们说得真不错,现在一起观察一下,秋千、水龙头、风车、方向盘等是怎样动的?并用手来比一比。
生1:风车在转动。
生2:方向盘在旋转。
大家观察得真仔细(出示课件2),这些物体运动时都会转弯。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书面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旋转的表象印在脑子里,从而能够形象直观地感知到旋转现象,
利用多媒体单独演示旋转图形,突出物体旋转的中心点和旋转轨迹,在建立表象的基础上,抽象出旋转的本质,遵循儿童从直观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辨识能力,给旋转现象。
你们能给这种运动方式起个名字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旋转)
设计意图:起名符合儿童年龄特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步提高学习兴趣。
2、动手操作,继续探究。
师:刚才我们在生活中认识了旋转现象,现在你们能让陀螺和风车旋转起来吗?(学生分四人小组合作,轮流玩一玩,并在小组内说一说怎样让它们旋转起来,合作得最好的小组上台来演示。)
设计意图:玩是小孩子的天性,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强化了对旋转现象的认识,提高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师:其实,我们身边的旋转现象可多了,下面你们能动脑筋、想办法,让你身边的东西或自己的身体旋转起来么?
学生小组内交流、探究,演示让东西旋转,小组间交流、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对身边的旋转现象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平移现象:
1、创设情境,合作探究。
师:我们再到另一个公园去看看,大家都在干什么?(出示课件3)
大家再观察一下猴子、滑梯上的小朋友等是怎样动的?用手比一比,并给这种现象起名。(小组合作探究)
师生交流:
生1:它们是直直地移动;
生2:它们运动的方向是不变的;
生3:可以取名为移动、平移。
师:你们都说得不错(出示课件4),像这样直直地移动的运动方式通常称它为平移(相机,板书:平移)
设计意图:在“情境”中营造氛围,让学生思考有活力,陶行知先生说:“要解放儿童的头脑”。所谓解放头脑,也就是培养学生自由的心灵、乐观、自信,在心理上消除畏惧,鼓励他们敢于思考,善于思考,乐于思考,同时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学生运用学习“旋转现象”的方法,小组合作,探讨怎样让身边的东西或自己的身体作平移运动?办法好的小组上台演示。
设计意图: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通过学生的自我展示,教师的适当表扬,使他们深深体会温馨与和谐,并沉醉其中。
(三)联系生活实际判断旋转与平移现象。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要对课堂中的“主体”充满真切的关怀鼓励,妙趣横生的“动物王国”有效触动学生心灵,让心灵智慧、知识的光辉盈溢课堂。
1、找一找。
师:刚才我们去了公园,现在有位小朋友想带你们去动物园和游乐园,想不想去?(想)那就赶紧跟她去逛逛吧!(播放课件5)
学生找一找录相里的旋转与平移现象,找得准的奖励朋友卡。
生1:黑天鹅在湖里游泳是平移现象,因为它是直直地移动。
生2:大象的耳朵扇动是旋转现象,因为它扇动时改变了方向。
生3:马儿跑步既是旋转现象,又是平移现象,因为直着跑的时候是平移,拐弯跑的时候是旋转。
2、说一说。
师:我们生活中旋转和平移的现象可多了,大家能说一说么?(说得好的发朋友卡)
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到日常生活中找一找旋转与平移的现象,使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学会数学地看问题和关心,解决数学问题。
(四)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总结特点,将知识优化,完善和深化所学内容,并对本节课学习外延进行拓展,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探索数学的奥秘。
(五)课外延伸。
刚才很多小朋友得到了朋友卡,这些卡片都是我们班学生制作的,他们听说你们是一群聪明好学的学生,都特别想跟你们做朋友呢,你们愿意吗?(愿意)现在他们想请大家当小老师,教教他们:卡片中他们参加的活动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哪种现象?
原来呀,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善于观察,爱动脑筋,你们将会在身边发现更多、更有趣的数学奥秘。
(六)板书设计。
旋转与平移
旋转平移